
記者回訪“暴力催收”公司,發現已人去樓空!
在今年的廣東315晚會上,曝光了部分催收公司涉嫌違法催收,侵犯了債務人的權益,給債務人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記者臥底:催收的秘笈丨2025廣東315晚會
晚會播出後,這些催收公司是否還在營業?有沒有進行整改?南財經視調查工作室記者特意去現場回訪發現,相關公司已停業,人去樓空。
催收新國標來了
2月28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佈了《互聯網金融 個人網路消費信貸 貸後催收風控指引》(下稱《催收風控指引》),這是我國首個聚焦貸後催收業務的國家級規範。《催收風控指引》正式實施後,將替代2024年5月發佈的《互聯網金融貸後催收業務指引》。
多名受訪專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儘管《催收風控指引》在內容層面未做大幅變動,但其在原則上更加注重風險控制,強調了催收風險責任的落實。同時從行業標準晉升為國家標準,將為個貸催收行業的規範發展帶來新契機。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表示,該標準的實施是我國首個聚焦貸後催收業務的國家級規範,有效填補了貸後催收環節長期存在的規範空白,為加強行業自律管理、提升從業機構合規管理水準、識別暴力催收等違法違規行為提供了權威依據,是貸後催收行業邁向規範健康發展的關鍵一步。
無論從檔案名稱的變化,還是從檔規範範圍來看,《催收風控指引》相較於之前的行業指引更加強調風險控制,在開篇業務範圍中就明確了 “檔規定了個人網路消費信貸貸後催收風險控制總體要求、催收工作規範和促進催收業務規範健康發展的措施”。
信用卡研究人士董錚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由於信用卡不良率上升,加之催收工作水準良莠不齊,信用卡業務始終是投訴“重災區”。個貸催收業務規範化,已經成為銀行機構亟須攻克的下一道難關。
依據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2024 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 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達到1239.64 億元,同比增長 26.31%,占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43%,較上年末增加0.3個百分點。這一指標自2024年第一季度突破千億元後,連續四個季度處於高位,並創下年度新高,與2023年末的981.35億元相比,多出258.29億元。
同時因催收也為銀行機構帶來了過高的投訴率。由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近期發佈的《2024年中國金融消費者投訴指數年度報告》顯示,在第三方投訴平臺上,銀行及信用卡的投訴主要集中於信用卡業務上,其中由不當催收引起的投訴約占20.5%。
明確催收紅線
近年來,監管部門嚴厲打擊非法催收、暴力催收,強調各類金融機構必須規範催收方式。此次《催收風控指引》將 “催收細則” 上升至國家標準層面,再次對催收工作的各個方面作出明確規定。
具體來看,在業務管理及人員管理等方面,《催收風控指引》延續了此前行業標準中備受關注的舉措。
如催收作業不應在每日22:00至次日8:00進行,每日電話催收不能超過3次;
金融機構和第三方催收機構應只向債務人催收,不應向聯繫人催收;
金融機構和第三方催收機構應對催收記錄進行定期自查,每年至少一次;
金融機構應對第三方催收機構的催收記錄進行定期檢查和不定期的突擊檢查,每年至少各一次,檢查記錄應妥善保存,保存期限應至少 2 年;
金融機構與第三方催收機構應加強催收人員管理,需明確具體負責催收業務的管理部門,指定一名高級管理人員負責管理相關工作,有條件的可組建專業催收團隊……
資深個貸不良資產業務人士張非凡向本報記者表示,這份檔的規定內容再次明確了催收紅線,實施後短期內可能會對回收率產生一定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將有利於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細化管理要求
同時,相較於之前的行業指引,《催收風控指引》對於催收風險責任、第三方資訊披露、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管理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規範要求。
本次《催收風控指引》在“貸後催收風險控制總體要求”中,刪除了對借款人 “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合理借貸”的要求,將控制催收風險的焦點更加聚焦在了金融機構本身。
董錚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這一調整意味著催收風險的控制重任將更多地落在金融機構自身肩上,就信用卡業務而言,銀行應當停止過度授信,多頭授信等不合規行為,同時,髮卡業務也不應盲目下沉。
火栗網特聘高級研究顧問彭城對此表示贊同,不良的產生固然有客戶缺乏金融財務知識的因素,但金融機構的風險失控恐怕難辭其咎。他表示:“催收困局起因並不在於催收本身,而在於不良的產生。”
同時新指引加強了第三方機構資訊披露義務要求。《催收風控指引》明確,金融機構應根據金融管理部門、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組織的相關要求在指定管道上進行披露。
彭城說道,對第三方機構資訊披露新要求,將提升行業的規範化與透明度。他表示如果催收行業逐利而不顧底線,誰手段更惡劣誰就可以催收回款更多,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行業規範的升級,這一改變不但給金融行業帶來更多思考,還能進一步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
此外,《催收風控指引》還增強對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管理要求,進一步夯實對債務人合法權益的保護;調整風險告知義務和業務資訊共用義務等。
《催收風控指引》國家標準的發佈,再次明確了催收紅線,細化了管理要求,也產生了個貸催收格局即將進入“法催時代”的部分猜測,受訪者專家對此表示了不同看法。
張非凡指出,儘管隨著《催收風控指引》的實施將對催收行業進一步規範,但在當前個人小額貸款逾期資產的催收工作,依舊主要依賴於電話催收與調解手段,且這一趨勢在短期內預計將持續。彭城對此持相同見解,他強調,司法催收其核心在於借助公權力的力量形成壓力。然而,當前司法催收亦面臨諸多限制與挑戰。從長遠視角來看,降低不良貸款率的關鍵,仍在於從源頭上進行有效防控。